價差

貿易公司有一個目的,就是低買高賣。

最近開始整理法國帶回的樣品,然後轉登到網路上進行試水溫的動作。但是,為了定價,還是得要參考別人的價格,以免定價過高賣不出去,又或是訂得過低造成搶購,然後造成供貨不及。

Tei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。法國的精品,在臺灣幾乎是2倍以上的利潤,但是,如果是保養品,臺灣市面上的價差則與法國相差不大,價差在1倍以上的並不多。

不過,Tei不涉入精品皮包的買賣,純粹只是這一次前往法國知名的outlet,所以買了幾個經典包回臺灣,這才發現,臺灣市面上販售的某品牌經典包包,幾乎是法國當地的兩倍以上。

另外,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,很多在臺灣販售的保養品牌,很多標榜made in EC。EC是歐盟的舊稱,現在多半是打EU。姑且不論是在羅馬尼亞或是西班牙製作,至少是在工資相對較高的歐洲。

但是,這些所謂的經典包,部分已經開始在中國生產,而價格還能維持在高點。

image Tei想起教授提過的一件事,教授曾經問過班上的同學,為什麼LV可以賣這麼貴?而且還越賣越貴?(這是幾年前的問題,2010年起,LV已經推出較為平價的款式,Tei這一次就帶了一個回來)

臺灣的學生就是臺灣的學生,當然是以沉默回答問題。這時,解答從教授的嘴攸攸冒出來:「臺灣的電子業聞名全球,但是我還沒見過可以不斷漲價的電子產品。這些電子廠賣的是科技,追求的是成本降低。可是,精品業或是傳統產業,販售的是價值,價值只要被附加,就可以保持高毛利。」

這幾年在外商工作,即便是科技業的公司,不斷壓縮代工廠的價格,最主要的目的,就是要維持那個高價又虛幻的品牌,只要保有品牌,就可以保有較高的利潤。

2009年臺灣最賺錢的公司莫過於聯發科,EPS達33元,相當於賺3.3個股本;第二賺錢的公司是宏達電,EPS是28元,相當於賺了2.8個股本。但是,經營食、衣、住、行相關產品的公司(就身在臺灣),每年賺進一個股本的公司所在多有。

所以,Tei非常欣賞Design Taiwan在臺灣舉辦,同時鼓勵政府應該要輔導臺灣學生朝設計等智慧型產業發展,而不是再朝電子業前進。追求低成本的電子業,只有不斷尋找低成本的生產地點,才可以維持個位數的毛利,現在流行到中國,下一波流行到越南、柬埔寨,再來呢?遲早有一天會輪到非洲。

有媒體封臺灣首富郭台銘為電子業的成吉思汗,的確是,因為出生遊牧民族的成吉思汗正是逐水草而居。現在的電子業何嘗不是這樣?哪邊的成本低,就往哪裡去。

0 Respons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