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旱一來,無事可做?

遠在中部出差,其實對於雨勢的感覺不夠明顯。但是從網路上、新聞上,都可以感受到這及時雨,雖然還沒讓臺灣解渴,但是已經足夠讓限水的時程往後遞延,可以用不無小補來描述這場及時雨。

對於雨,我得承認有一種特別的感情。

撇開短期的天氣變化,我想每個人都會有怨言。舉例來說吧,如果今年真的梅雨準時報到,一連一周的雨勢,再加上南風的話,一定會讓家裡變得又悶又濕,這時候,可能就會有很多人開始抱怨接連的雨讓人都快發霉了。而向來是話題主導者的媒體,也會開始留意何時放晴。

IMG_8103不過,我倒是喜歡在雨中開車、聽音樂,這種兼具移動感、舒適感(因為車子裡有空調)、以及放鬆感(輕音樂)的綜合體,讓我愛上下雨天的理由之一。

另外,因為空氣中的濕度高,所謂的負離子也會在空氣中存在比較久,雖然不見得在山林當中,但是還是會有調節的感覺,畢竟比起晴天,下雨天真的是天數比較少。它會造成不便,但是為了整體大環境著想,是應該要有些雨水滋潤大地一下。

臺灣大概在八年前,幾乎只要一到梅雨季,就會出現空梅的現象,只要一出現空梅,那旱災可能就要共同面對。北部地區或許還可以偶爾受到一點鋒面的影響,下下鋒面雨或地形雨。但是,平原區的南部,面對空梅時,就不見得那麼討喜了。

我還記得有一年旱情嚴重時,得到各區有水的朋友家借住洗澡。雖然可以藉機聯絡感情,但畢竟出發點是借來洗澡,總是有些奔波的感覺。

聽見新聞報導臺灣降雨的情形,一方面感嘆天祐臺灣,一方面還是要再一次說說我對旱災的看法。難得發生這樣的低水位,其實是絕佳的機會清淤,如果可以發動緊急工程,調度挖土機清淤,在雨勢一來時,或許水庫就不會這麼快被填滿,也能達到蓄水的目的。

否則,水一缺,旱情苦;水一來,如果又因為水庫的泥沙淤積而無法蓄存足量的水,下一個缺水的循環開始時,很快就要全民共體時艱。

0 Responses